高等职业教育 > 其它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

书号:9787113111922 套系名称:无

作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出版日期:2010-05-01

定价:38.00 页码 / 开本:244 /16

策划编辑:严晓舟 秦绪好 责任编辑:沈洁 杜鹃

适用专业:无 适用层次:高职高专

最新印刷时间: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应广大一线教师的迫切要求,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中国铁道出版社再度联手,在《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CVC 2007)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CVC 2010)。

            新版本邀请了有关的知名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在CVC 2007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和计算机教育的课程方案,为高职院校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推动的工业现代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改革。在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职教育要在克服传统的学科导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探索能力导向高职课程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职业竞争力为导向,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

            在这种新的改革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在《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CVC 2007)的基础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中国铁道出版社再度联手,邀请了有关的知名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参加,吸取了CVC 2007的成功经验,并紧密结合新的改革步伐和思想,推出CVC 2010。新版本贯彻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步探索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CVC 2010主要着力于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吸取各种课程设计方法之所长,以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为主导,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建构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应该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首先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的起点,明确专业的职业要求,构建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3)新形势下高职非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开发原则。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使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作为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信息素养;也就是说,计算机教育要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应该使学生初步具备在信息社会环境中生活、工作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4)提供新一轮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专业和课程开发的解决方案。本书贯彻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步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在计算机类专业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方法。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中,本书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两个高职课程开发方法,一个是由北京联合大学高职所提出的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另一个是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提出的基于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结合课题研究,将其用于计算机类专业领域课程开发,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性实践研究,并分别给出了具体的专业课程方案和参考方案。本书结合具体课程详细地介绍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发原则。

            (5)提出推动改革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即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和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方针,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教师队伍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不断推动改革进程,而不统一要求改革进度的一致性。

            在CVC 2010的编写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站在改革的前沿,提出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体现中国特色,在吸取各国家和地区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这也是新一轮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和原则之一。另一方面,新一轮的改革思想并不是泛泛而谈,而要在实践中体现深度,体现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作用。本书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甚至考试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实际案例,以供一线教师和课程开发者参考借鉴。

            然而,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深入和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课程开发要依靠优秀团队,要借力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合作,通过开发教材等相关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培训教师,逐步推广。其次,以教材建设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引领课程和教学改革。通过编写一批切实反映改革成果的高水平高职教材,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因此,课程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实际出发,各按步伐、共同前进。不同基础、不同条件的学校都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学基本能力,逐步积累条件和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本书是许多专家和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题组在认真总结各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集思广益,分析研究,最终写出课题报告。参加撰写本书的主要有研究组全体成员,除此之外,还有(按姓氏笔画排列):于京、于俊丽、马娟、王灿、王翔、王爱华、王晓星、朱旭刚、刘百川、刘应杰、刘春艳、刘新伟、汤钦林、李彤、李玮、李占昌、李信一、杨春浩、杨洪雪、张宁、张炯、张林中、张宗国、张海建、陈少清、陈艳燕、孟庆杰、孟繁兴、赵宁、赵胜、郝军、姚菲、高艳萍、姬昕禹、乾正光、联同友、路建彩等。研究组顾问王路江、谭浩强、刘瑞挺、吴文虎、焦金生等教授参加了讨论,并提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高林教授确定了本书的整体结构,樊月华、鲍洁、丁桂芝、袁玫等教授进行了各部分的统稿和审定;高林、鲍洁、樊月华、沈洁等进行了全书的修改和统稿,最后由高林教授审核定稿。

            在推出CVC 2010的同时,也将出版结合CVC 2010中提供的课程开发方案,出版《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第三集)》,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供一线的教师或课程开发者参考。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怎样进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启示,这些经验带有普遍性,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习这些经验,首先不是照搬他们的做法,而是学习并深入领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面向实际、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大胆创新。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经验,我们会在经验汇编第三集的基础上继续收集和总结各校的成功经验,推出后续各集,我们也热忱地希望各校积极总结经验,提供稿件。

            本书不妥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
  • 第一部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1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历程 3
    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
    1.1.1  办学规模扩大 3
    1.1.2  基本能力提升 3
    1.1.3  内涵建设加强 4
    1.1.4  教学质量提高 6
    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6
    1.2.1  加强实践教学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7
    1.2.2  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第二次改革 7
    1.2.3  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第三次改革 7
    1.2.4  高等职业教育三次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总结 9
    1.3  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9
    1.4  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2
    1.5  课程开发方法创新 14
    1.5.1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14
    1.5.2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15
    1.6  本书结构说明及基本概念界定 17
    1.6.1  本书结构 17
    1.6.2  基本概念界定 18
    第2章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1
    2.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产业现状 21
    2.2  我国计算机类教育与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22
    2.3  计算机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分析 25
    2.3.1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人才需求分析 25
    2.3.2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分析 28
    2.4  计算机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30
    2.5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2
    第3章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4
    3.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要求 34
    3.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 36
    3.3  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步骤 37
    3.3.1  课程开发的原则 37
    3.3.2  课程体系框架 38
    3.3.3  课程开发的步骤 40
    第二部分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
    第4章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45
    4.1  职业岗位分析指导思想及其工作流程 45
    4.1.1  职业岗位分析指导思想 45
    4.1.2  职业岗位分析工作流程 46
    4.2  职业岗位分析方法及其作业规范 46
    4.2.1  职业岗位划分及其作业规范 46
    4.2.2  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分析及其作业规范 48
    4.2.3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及其作业规范 48
    4.2.4  职业岗位工作人员要求分析及其作业规范 49
    4.3  确定专业名称及专业培养目标 51
    4.3.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因素分析 51
    4.3.2  确定专业名称 51
    4.3.3  专业培养目标描述 51
    4.4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指导思想及其工作流程 52
    4.4.1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指导思想 52
    4.4.2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53
    4.5  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及其作业规范 53
    4.5.1  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素质、技能、知识和评价标准要求的分析 53
    4.5.2  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素质、技能和知识要求的分类汇总 54
    4.5.3  学期项目主导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及作业规范 55
    4.6  专业课程体系链路 57
    4.6.1  专业课程体系链路概念 57
    4.6.2  专业课程体系链路描述 58
    4.7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59
    4.8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 61
    4.8.1  实训基地 61
    4.8.2  师资队伍 62
    4.9  典型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62
    第5章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学期项目主导的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64
    5.1  “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64
    5.1.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64
    5.1.2  专业课程体系 70
    5.1.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71
    5.1.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 73
    5.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74
    5.2.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74
    5.2.2  专业课程体系 81
    5.2.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82
    5.2.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 84
    5.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84
    5.3.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84
    5.3.2  专业课程体系 89
    5.3.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90
    5.3.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 93
    5.4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94
    5.4.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94
    5.4.2  专业课程体系 98
    5.4.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99
    5.4.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 101
    5.5  “软件技术”(欧美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102
    5.5.1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102
    5.5.2  专业课程体系 108
    5.5.3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109
    5.5.4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 112
    第三部分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
    第6章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117
    6.1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构架 117
    6.1.1  搭建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构架 117
    6.1.2  课程体系构架1 119
    6.1.3  课程体系构架2 119
    6.2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20
    6.2.1  课程体系构架1开发流程 120
    6.2.2  课程体系构架2开发流程 120
    6.3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规范 123
    6.3.1  以高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规范” 123
    6.3.2  技术为主专业开发规范 131
    6.4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规范 135
    6.4.1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流程 135
    6.4.2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 136
    第7章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141
    7.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141
    7.1.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41
    7.1.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技术 142
    7.1.3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等级和支撑平台课程学习链路 143
    7.1.4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图 144
    7.1.5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主干课程 145
    7.1.6  编制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课程教学计划 146
    7.1.7  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147
    7.1.8  开发“公文流转系统实现”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150
    7.2  “软件技术”专业  152
    7.2.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52
    7.2.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等级 155
    7.2.3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要求 160
    7.2.4  开发“数据库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161
    7.2.5  编制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课程教学计划 164
    7.2.6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图 164
    7.2.7  制订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 166
    7.3  “电子商务”专业 167
    7.3.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167
    7.3.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等级 168
    7.3.3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和支撑平台主干课程 169
    7.3.4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图 169
    7.3.5  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170
    7.3.6  开发“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173
    第四部分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
    第8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参考方案 177
    8.1  指导思想 177
    8.2  课程目标设计 177
    8.2.1  课程目标 177
    8.2.2  基本能力与任务 177
    8.3  课程内容 178
    8.4  教学实施建议 185
    8.5  考核方式 186
    第9章  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参考方案 187
    9.1  “程序设计基础 ——C程序设计”课程方案 187
    9.1.1  指导思想 187
    9.1.2  课程目标设计 187
    9.1.3  课程内容 188
    9.1.4  教学实施建议 193
    9.1.5  考核方式 194
    9.2 “数据处理与应用(基于MS Excel)”课程方案 194
    9.2.1  指导思想 194
    9.2.2  课程目标设计 194
    9.2.3  课程内容 195
    9.2.4  教学方法建议 200
    9.2.5  考核方式 200
    9.3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方案 200
    9.3.1  指导思想 200
    9.3.2  课程目标设计 201
    9.3.3  课程内容 202
    9.3.4  教学实施建议 206
    9.3.5  考核方式 207
    9.4 “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方案 208
    9.4.1  指导思想 208
    9.4.2  课程目标设计 208
    9.4.3  课程内容 209
    9.4.4  教学实施建议 212
    9.4.5  考核方式 213
    9.5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方案 213
    9.5.1  指导思想 213
    9.5.2  课程目标设计 214
    9.5.3  课程内容 214
    9.5.4  教学实施建议 218
    9.5.5  考核方式 219
    第五部分  计算机教育教材建设
    第10章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材建设 223
    10.1  关于教材建设的理念更新 223
    10.2  职业竞争力导向课程模式中的三类课程的教材建设 224
    10.2.1  课程的类型 224
    10.2.2  三类课程教材的特征 224
    10.3  教材开发的要求与队伍建设 225
    10.3.1  教材开发的要求 225
    10.3.2  教材开发的队伍建设 226
    10.4  教材开发的模式 227
    10.4.1  校企合作 227
    10.4.2  区域合作 228
    10.4.3  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