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字课程 > 其他类

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

书号:9787113266936 套系名称:无

作者:陈光华 著 出版日期:2020-06-01

定价:32.00 页码 / 开本:192 /16

策划编辑:刘丽丽 责任编辑:刘丽丽 贾淑媛

适用专业:文化课与公共素质课 适用层次:本科

最新印刷时间: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本书立足于国内外最新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进展,详细地评述了国内外融合教师教育的研究现状,在系统地总结服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基本框架。本书涵盖了融合教育基本知识、融合教育课程方案、服务学习实践核心技术,以及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内容,对我国融合教师教育的发展、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融合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随班就读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书适合作为师范院校本科生的融合教育课程或相关选修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融合教育教师培训之用,亦可供特殊教育研究与管理人员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家长等阅读参考。对于刚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或致力于获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本书可选作自学辅导用书。
    
  • 将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的学生纳入普通教育体系(以确保人人享有教育权利)是一种全球性教育发展趋势。《萨拉曼卡宣言》的签署①和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②的推行,使世界各国纷纷承诺接纳所有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无论其个人差异和特殊需求,并重新设计教育政策以促进融合教育。因此,SEN学生的融合教育也受到了许多教育立法的国家授权,如美国《残疾人教育促进法》(2004年)和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和残疾法案》(2001年),以及我国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并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在本书中,鉴于我国特殊教育是以残疾人为主的教育,特殊教育需要这一术语专门指残障群体的需要,包括沟通障碍、运动技能障碍、感官障碍、学习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行为障碍和患有慢性疾病的学生。
    尽管“融合”和“全纳”这两个术语是对“inclusive education”不同的翻译方式,但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融合(integration)和回归主流(mainstraming)的重点是强调学生适应教育体制,而不是对教育系统进行调整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而全纳的概念更多地与多样性的识别有关。③但是在本书中,我们更看重的是普通学校教师为满足所有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而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调整,在这一点上,融合和全纳是通用的,因此,本书中不再区分两者的差异,而采用《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年修订版中使用的术语“融合教育”统称全文。
    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检视国际融合教师教育的研究文献发现,普通学校教师是决定融合教育成效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实施融合教育的忧虑和教学效能感,以及他们对SEN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先决条件;但是,对现已实施融合教育的评价发现,普通教师对融合教育概念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和差异性,对SEN学生实施教育的能力非常低。如何提高普通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满足SEN学生需求的长期效果,成为当前融合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回顾国内的基于实证研究的成果,的确缺乏关于教师在融合教育中作用的探讨,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讨论教师的态度、SEN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时,严重缺乏相关问题的检视与分析。值得借鉴的是,国际已有的相关研究提出,普通教育教师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育残疾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职前阶段开始 ,因此,本书主要指向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主要从理论探讨、实践途径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尝试建构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以期为未来教师接纳并执行融合教育原则、在融合教育学校中持续接纳SEN学生奠定基础。
    本书在结构上安排了三大部分,共八章,分别聚焦不同的核心问题,并且层层推进。
    第一部分作为本研究的问题提出,介绍了融合教育理念对教师教育研究提出的挑战,包括两章,主要回答“为什么需要开展‘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问题。第一章先从概念解读角度介绍“融合教育”这一教育思潮,再分别介绍了国际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经验,我国职前教师所感知的融合教育态度、忧虑及其开展融合教育实践效能感的现状。第二章是在解析中国研究者关于融合教师教育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教师教育模式”这一分析框架和概念探析,然后根据研究者“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改革和实践经验,初步搭建起融合教师教育模式中的第一要素:课程方案。
    第二部分介绍了服务学习作为融合教师教育模式实践路径的基本情况,包括两章,主要回答“为什么融合教师教育模式需要服务学习”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到底什么是服务学习。所以第三章先从历史的视角说明了服务学习的由来,进而介绍了服务学习的概念、类型、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以明确服务学习到底是什么。第四章从质性分析的角度,考察了服务学习这一教学实践对提升职前教师融合教育专业能力的成效。这为明确“服务学习”是融合教师教育模式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实践基础。
    最后四章纳入第三部分,主要回答“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可以怎么做”的问题。第五章第一节可以说是本书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三大要素:融合教育课程、融合教学方法、综合评价体系。第二节、第三节分别说明了两项融合教师教育模式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过程。第六章详细说明了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借由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阐释了活动型服务学习对于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干预效果、课程型服务学习对大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干预效果,旨在采用循证实践结果证明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融合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具有融合教育理念的教师的过程,首先要正视自身对残疾人的态度,进而通过服务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性实践,有效地改变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提升实施融合教育的效能感。第七章,全面地总结了融合教师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的主要成果、研究局限和优势,并批判性地提出了研究反思和展望。
    第八章作为服务学习的实践展示,介绍了在沈阳师范大学开展社团型、活动型、课程型服务学习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旨在抛砖引玉,为未来的教师教育课程开展创新研究提供可操作化程序。
    在本书中,沈阳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涂巧妹、杨贝贝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们不仅对残疾人态度量表、融合教育态度量表的编制过程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讨,而且作为“督导”检视了活动型服务学习和课程型服务学习项目执行的全部过程,为服务学习项目的落地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五章和第六章的部分实证研究成果正是出自这两位学生的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沈阳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郝颖颖对国际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硕士在读生张钰梅对融合教育的概念与争论、硕士在读生李茂粉对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应用实例进行了概览和综述。
    自2014年服务学习项目实施伊始,得到了参与课程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力支持,甚至得到来自英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教育、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百余人次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这既令我惊讶于服务学习文化内在而纯粹的魅力,也惊喜于多年来特殊教育研究和学习的成效终于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扎下了根,更让我意识到融合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漫漫研究之路,艰辛寂寞却不敢懈怠,唯恳请诸位导师、同事、同学一起携手研究征程。
    在本书出版之际,特别感谢诸多为本研究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感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资金资助。感谢方俊明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的修改提出重要意见,并为本书作序,方老师的大家风范和长远谋划令人敬佩不已。感谢八旬高龄的张宁生老师为本书作序,字里行间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令我潸然泪下。感谢沈阳市皇姑区聋人学校(简称皇姑聋校)持续十余年对我的研究和服务学习项目的全力配合和支持,感谢“益新残障人”公益组织的韩瑶和孙志远夫妇作为课程实践导师坚持每个学期为大学生开设残障平等意识讲座,感谢沈阳康纳洲孤独症家庭服务中心张俭丽女士、彩塔街社区残疾专干廖漫雪、沈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特教干事张娇杨老师等,还有数位残障儿童和家长在“特殊教育概论”课堂上的讲座和讲述,他们的真实生活体验和教学实践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更直接地丰富了未来融合教师的学习体验!感谢我们的研究团队,正是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和坚持努力保障了研究的品质。
    
    著者
    2020年1月
    
  • 第一部分  融合教育——对教师教育的挑战
    第一章  融合教育与融合教师教育模式 2
    第一节  融合教育与融合教师教育的研究 2
    一、融合教育的历史与关键特征 2
    二、融合教育的概念、融合的程度与效果的争论 4
    第二节  经验借鉴——国际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 9
    一、问题提出 9
    二、研究方法 10
    三、研究结果 12
    四、讨论 17
    五、对国内职前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19
    第三节  现状分析——学前教育师范生融合教育态度、忧虑和效能感研究 19
    一、问题提出 19
    二、研究方法 21
    三、研究结果 22
    四、结论与建议 26
    第二章  中国融合教师教育研究现状及融合教师教育模式分析框架的提出 28
    第一节  中国融合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8
    一、教育政策 28
    二、课程设置 29
    三、培养方式 30
    四、中国融合教师教育研究的问题分析和启示 33
    第二节  融合教师教育模式作为分析框架的提出 36
    一、为什么选择“模式”作为分析框架 36
    二、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概念探析 37
    三、基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初探 38
    第二部分 服务学习——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践途径
    第三章  服务学习的发展与实践 48
    第一节  服务学习的历史发展与概念辨析 48
    一、服务学习的历史与发展 48
    二、服务学习的概念与类型 52
    第二节  服务学习的理论与实施 57
    一、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 57
    二、服务学习的实施步骤 60
    第三节  服务学习的功能和影响因素 63
    一、服务学习的功能效用 63
    二、服务学习的影响因素 66
    第四章  服务学习的实践检验:聋校服务学习提升师范生融合教育能力的质性研究 69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69
    一、问题提出 69
    二、研究步骤与方法 70
    第二节  聋校服务学习提升师范生融合教育能力 75
    一、师范生对聋校服务学习融入“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基本看法 75
    二、聋校服务学习提升师范生融合教师能力的具体表现 75
    第三节  结论与建议 79
    一、结论 79
    二、建议 80
    第三部分 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实施效果
    第五章  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内容 82
    第一节  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82
    一、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结构 82
    二、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内容介绍 84
    第二节  大学生对残疾人外显态度问卷的编制 93
    一、问题提出 93
    二、研究方法 93
    三、结果 95
    四、讨论 100
    五、结论 102
    第三节  大学生对融合教育态度问卷的编制 102
    一、问题提出 102
    二、研究方法 105
    三、结果 106
    四、讨论 109
    五、结论 110
    第六章  效果检验: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实施 111
    第一节  活动型服务学习对于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干预研究 111
    一、问题提出 111
    二、研究方法 113
    三、结果 119
    四、讨论 122
    五、结论 124
    第二节  课程型服务学习对大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干预研究 125
    一、问题提出 125
    二、研究方法 126
    三、结果 130
    四、讨论 138
    五、结论 142
    第七章  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未来展望 143
    第一节  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 143
    一、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 143
    二、研究的局限性 146
    三、研究的优势 147
    第二节  基于服务学习的融合教师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148
    一、研究的反思 148
    二、研究的展望 151
    第八章  服务学习在沈阳师范大学 154
    第一节  社团型服务学习—心翼手语社团助残志愿者项目 154
    一、项目名称:心翼手语社团 154
    二、项目目标 155
    三、合作单位 155
    四、服务者与服务对象 155
    五、项目期程 155
    六、实施过程 155
    七、整体成效 158
    第二节  课程型服务学习—聋校服务学习项目 158
    一、项目名称:聋校服务学习 158
    二、项目目标 159
    三、合作单位 159
    四、服务者与服务对象 159
    五、项目期程 159
    六、实施过程:课程学习 160
    七、实施过程:服务活动 162
    八、整体成效 163
    第三节  活动型服务学习—世界因我而精彩 164
    一、项目名称:世界因我而精彩 164
    二、项目目标 164
    三、合作单位 164
    四、服务者与服务对象 165
    五、项目期程 165
    六、实施过程:课程学习 165
    七、实施过程:服务活动 167
    八、整体成效 168
    附录 169
    附录A  对师范生的访谈提纲 169
    附录B  残疾人外显态度问卷条目理解程度的评价表 170
    附录C  效标量表:融合教育的情感态度和忧虑度量表(修订版) 171
    附录D  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量表 172
    附录E  大学生融合教育态度量表 173
    附录F  反思日记举例 174
    附录G  融合教育态度访谈文字记录示例(以×同学为例) 175
    附录H  聋校课堂教案节选《我妈妈》绘本 177
    
  • 陈光华,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