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教材 > 职业素养

劳动:思维、能力与实践

书号:9787113285531 套系名称: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程“十四五”规划教材

作者:戴海东 周苏 出版日期:2021-11-01

定价:49.80 页码 / 开本:无 /16

策划编辑:汪敏 责任编辑:汪敏 包宁

适用专业:文化课与公共素质课 适用层次:高职高专

最新印刷时间: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本书从大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出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了全新的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包括劳动和劳动形态、劳动教育的方向、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实践、劳动素养及其养成、劳动的文化建设、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劳动的创新发展、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教育的评价、创新劳动与愿景,共12章。附录部分提供了课程练习的参考答案。
    本书各章内容实操性强,把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融入实践中,帮助读者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是大学教育中有关劳动教育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本书适合作为大学和职业教育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教材,也可供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或作为继续教育的教材。
    
  • 前言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把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伟大胜利的宝贵法宝之一。我党历史上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始,经过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到带领人民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能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本书从大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出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了全新的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包括劳动和劳动形态、劳动教育的方向、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实践、劳动素养及其养成、劳动的文化建设、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劳动的创新发展、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教育的评价、创新劳动与愿景,共12章。附录部分提供了课程练习的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大学和职业教育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教材。各章内容实操性强,把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融入实践中,帮助读者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是大学教育中有关劳动教育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商学院、浙大城市学院、杭州汇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欢迎教师索取为本书配套的丰富教学资料并交
    流,E-mail:zhousu@qq.com,QQ:81505050。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1年7月
    
  • 目录
    ?劳动和劳动形态 1
    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 1
    第一节?什么是劳动 4
    一、劳动的认识 4
    二、劳动的形式 5
    三、劳动起源论 5
    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 6
    一、劳动形态变化 6
    二、劳动形态的内涵 6
    第三节?马克思的劳动三形态 7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 7
    二、潜在形态劳动 9
    三、流动形态劳动 9
    四、凝固形态劳动 10
    第四节?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 10
    一、延安时期培育劳动精神的历史意义 10
    二、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11
    练习12
    实践与思考?建立劳动实践小组 14
    ?劳动教育的方向 16
    导读案例?麦当劳的故事 16
    第一节?老一辈革命家重视劳动教育 17
    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 18
    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 19
    第二节?习近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 20
    第三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
    教育的意见》 22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对加强劳动
    教育的新要求 22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
    教育体系 23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23
    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24
    第四节?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 24
    第五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25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5
    二、塑造诚实劳动的社会风气 26
    三、遵循教育规律,纳入人才
    培养全过程 26
    四、体现时代特征,创新内容形式 27
    五、加强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 28
    练习.28
    实践与思考?人人谈:“劳动是一切
    幸福的源泉” 31
    ?劳动教育的内涵 32
    导读案例?阿基米德生平 32
    第一节?劳动教育的传统智慧 35
    一、弘扬劳动价值 35
    二、倡导辛勤劳动 36
    三、主张诚实劳动 36
    四、强调创造性劳动 37
    五、吸收借鉴思想精华 38
    第二节?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原则 38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39
    二、劳动教育遵循的原则 40
    第三节?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40
    一、劳动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 41
    二、劳动教育具有价值教育的属性 41
    三、劳动教育具有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 42
    第四节?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
    教育的育人导向 42
    第五节?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44
    一、整体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44
    二、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改革 45
    三、全面搭建劳动教育的平台 45
    第六节?确定劳动教育内容 46
    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培养创造性地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6
    二、生产劳动教育,养成艰苦奋斗、
    实干兴邦的职业素质 47
    三、服务性劳动教育,培育公共
    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47
    练习48
    实践与思考?诵读:为人民服务 49
    ?劳动教育的实践 51
    导读案例?毛泽东“劳动大学”的深意 51
    第一节?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52
    一、课程目标 53
    二、课程学时与学分 53
    三、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54
    四、注意事项 56
    第二节?学校劳动教育与实践 58
    一、校内劳动实践的内容与要求 58
    二、校外劳动实践的内容与要求 60
    第三节?勤工助学劳动教育与实践 60
    一、勤工助学的概念 60
    二、勤工助学的特点 62
    三、勤工助学的准备 63
    四、勤工助学的意义 63
    五、勤工助学岗位设置 65
    六、正确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 66
    第四节?义务劳动教育与实践 66
    一、义务劳动教育的内涵 67
    二、义务劳动的意义 67
    三、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实践 69
    四、家庭劳动教育与实践 70
    练习72
    实践与思考?义务劳动实践方案设计73
    ?劳动素养及其养成 75
    导读案例?日本“国家级匠人”
    ?新津春子 75
    第一节?劳动素养与职业素养 78
    一、先天素养和后天素养 78
    二、劳动素养 79
    三、职业素养 79
    第二节?“三育”到“五育”的转变 79
    第三节?劳动素养的培育 81
    第四节?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82
    一、职业素养的内容 82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特征 83
    三、职业素养的三个核心 83
    四、职业素养的分类 85
    第五节?职业素养的提升 85
    一、显性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 85
    二、隐性素养——职业意识与道德 86
    练习89
    实践与思考?职业素养的后天
    素养培养途径91
    ?劳动的文化建设 92
    导读案例?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 92
    第一节?什么是劳动文化 95
    一、文化的概念 95
    二、对劳动文化的理解 97
    三、劳动文化的形成 99
    第二节?劳动文化内涵 100
    一、用“四个伟大”阐释劳动
    价值和地位 100
    二、劳动文化褒扬劳动者主体地位 102
    三、劳动文化具有实践品格 103
    四、劳动文化的育人功能 104
    第三节?劳动文化涵养 106
    一、以勤为基,辛勤劳动 106
    二、以诚为则,诚实劳动 106
    三、以新为求,创造性劳动 107
    练习108
    实践与思考?讨论:劳动教育要
    创造劳动文化109
    ?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 110
    导读案例?我们的传家宝——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110
    第一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
    重要论述 113
    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劳模精神 114
    二、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114
    三、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115
    四、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116
    第二节?劳动精神基本概念 117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 117
    二、勤俭精神 118
    三、奋斗精神 118
    四、创新精神 119
    五、奉献精神 119
    第三节?劳动模范 120
    一、劳模的评选 120
    二、劳模的品格 121
    三、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 122
    第四节?新时代劳模精神 123
    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 123
    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124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124
    四、构建劳模精神的德智体美劳
    教育体系 125
    练习126
    实践与思考?讨论“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 127
    ?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129
    导读案例?制作航海钟的天才
    约翰?哈里森 129
    第一节?工匠精神的概念 132
    一、工匠精神的定义 133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133
    三、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134
    四、工匠精神的发展 135
    第二节?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的
    核心要素 136
    一、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本色相融 136
    二、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新关系 136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的关系 138
    第三节?坚守职业道德,立志做
    大国工匠 138
    第四节?央视的《大国工匠》节目 140
    练习145
    实践与思考?观影:央视《大国工匠》 146
    ?劳动的创新发展 148
    导读案例?古代劳动教育:耕读传家 148
    第一节?劳动的创新发展 150
    一、发现和发明 150
    二、创造与创新 151
    三、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 152
    四、科技创新体系 153
    第二节?传统创新方法 155
    一、克服思维定式 155
    二、试错法 156
    三、头脑风暴法 157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方式 159
    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159
    二、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161
    三、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162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162
    第四节?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163
    一、技术创新 164
    二、管理创新 166
    三、TRIZ创新方法 165
    练习166
    实践与思考?头脑风暴:践行劳动
    教育,我们该有何作为? 168
    ?劳动者的权益 170
    导读案例?白求恩制造“卢沟桥” 170
    第一节?关心和爱护劳动者 172
    第二节?劳动权益的内容 173
    一、劳动权益的基本内涵 173
    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特殊性 174
    三、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 174
    第三节?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175
    一、兼职中的劳动权益 175
    二、实习中的劳动权益 176
    三、就业中的劳动权益 177
    第四节?合法劳动意识培养 178
    一、学好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78
    二、规避兼职实习前的风险 178
    三、维护合法权益 179
    第五节?劳动的法律基础 179
    一、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 179
    二、合同法 184
    三、税法 184
    练习185
    实践与思考?诵读:纪念白求恩 187
    ?劳动教育的评价 189
    导读案例?关于劳动的古诗 189
    第一节?劳动素养评价载体 193
    一、日常劳动行为 193
    二、志愿服务 193
    三、实习实训 193
    四、社会实践 194
    第二节?劳动评价主体 194
    一、学校 194
    二、家庭 197
    三、社会机构 198
    第三节?劳动评价内容及标准 198
    一、劳动评价的四个方面 199
    二、劳动评价内容 200
    三、劳动教育评价标准 200
    第四节?劳动评价的原则 201
    一、重视综合评价 201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 202
    三、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 202
    第五节?劳动评价的方法 202
    一、评价贯穿于劳动教育全过程 202
    二、注重评价的时代性与多元性 203
    三、制定好劳动评价方案 203
    四、注重多元主体评价 203
    五、注重劳动成效与学生潜能评价 204
    第六节?评价结果的运用 204
    一、探索评价的独立表彰机制 204
    二、建立劳动评价与综合素质
    测评融合机制 205
    三、建立劳动评价结果的
    长期记录机制 205
    四、以评促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 205
    练习207
    实践与思考?讨论:“劳动的
    综合评价” 209
    ?创新劳动与愿景 210
    导读案例?一场特殊演唱会:不收门票
    只收药品 210
    第一节?信息时代对劳动的影响 216
    一、劳动认知的变化 216
    二、劳动价值观的异化 217
    三、劳动情感和劳动品德的重塑 217
    第二节?创新劳动的发展 217
    一、创新劳动的定义 217
    二、创新劳动的特点 218
    三、创新劳动的形式 219
    四、创新劳动的分类 220
    五、创新劳动的主体 221
    六、创新劳动成果存在形态 223
    第三节?人工智能引发的劳动迭代 223
    一、人类劳动活动的一般分类 224
    二、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冲击 224
    第四节?未来劳动教育新焦点 225
    一、软技能的培养 225
    二、数字信息技能的培养 226
    三、人文技能的培养 227
    四、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227
    第五节?未来劳动教育新方向 228
    一、政府层面的思考 228
    二、行业层面的思考 229
    三、企业层面的思考 229
    四、院校层面的思考 229
    练习230
    课程学习与实践总结 232
    练习参考答案236
    参考文献238
  •       戴海东,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系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长期在高校工作,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校管理工作,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曾多次荣获浙江省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
    
          周苏,1982年华东水利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由水电部研究所调入杭州大学计算机系任教,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调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系任教,2005年晋升教授。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专/兼职任教,教学经验丰富。 长期从事计算机等专业教学工作,担任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电子商务概论、移动商务、多媒体技术、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传播技术、网络生态学、人机交互技术、艺术设计概论、艺术欣赏概论、计算机平面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软件高级应用、IT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对计算机学科教学以及应用型院校教学有深刻理解。
    
    
  • 本书从大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出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了全新的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包括劳动和劳动形态、劳动教育的方向、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实践、劳动素养及其养成、劳动的文化建设、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的工匠精神、劳动的创新发展、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教育的评价、创新劳动与愿景,共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