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 > ---大类---

信息技术在铜鼓文化保护中的应用

书号:9787113299019 套系名称:无

作者:黄帆 出版日期:2023-04-01

定价:45.00 页码 / 开本:无 /16

策划编辑:张彤 责任编辑:张彤 彭立辉

适用专业:专著 适用层次:高职教育

最新印刷时间: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本书以数字化技术为指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以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为目的,深入探究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全书共分五章,着重分析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中的应用等内容。本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铜鼓起源于中国云南,广泛传播于东南亚,是西南地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西南文化的根基,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铜鼓见证了中国西南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的发展历程。铜鼓也记录了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是中华历史文化自立、自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是铜鼓使用的重要区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习俗变迁、人为破坏和自然损耗,加之铜鼓铸造工艺在晚清即已失传,使得民间的传世铜鼓数量较 20世纪 60年代急剧减少,目前仅滇桂交界、滇缅交界和少数区域还有活态铜鼓文化存在。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广西又逐渐走在了南方各省直至东南亚国家铜鼓文化复兴的前列。广西环江铜鼓非遗传承人韦启初结合现代工艺重新掌握了铜鼓一次成型的关键技术,恢复了铜鼓的制造和生产。此外,广西在铜鼓数字化记录和保护方面也走在国内前列。
    铜鼓历史悠久,发源于云南,铸造工艺在广西得以改良传承,在前期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具备在线沟通、人机互动、数字化复原等功能的广西铜鼓虚拟现实体验系统,是全面再现广西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展现民族智慧并传承后世的一项迫切任务。
    在国内,数字化记录文化遗产已初具规模,敦煌等一系列文化遗产得到了数字化记录。本书以数字化技术为指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手段,以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为目的,深入探究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本书详细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分析了随着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内容。接着阐述了利用数据处理的技术手段开展铜鼓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铜鼓图像修复、分类与识别,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铜鼓线上博物馆。本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可读性强。本书的出版得到了 2021年度高层次人才科技项目“广西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南职院发〔 2021〕56号和广西职业教育第一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 2018〕37号)广西职业教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研究基地项目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为了保证论述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参阅了大量有关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铜鼓文化方面的书籍和期刊,并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在此谨向相关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 第一章大数据技术
    第一节大数据系统总体架构
    第二节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
    第三节大数据处理技术
    第四节大数据查询技术
    第五节大数据分析技术
    第六节数据可视化技术
    
    第二章人工智能技术
    第一节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知识图谱
    第三节计算机视觉
    第四节机器学习
    第五节自然语言处理
    
    第三章虚拟现实技术
    第一节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第二节虚拟现实系统的相关技术
    第三节全景技术
    第四节 Unity技术
    第五节增强现实技术
    
    第四章信息技术在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中的应用
    
    第一节铜鼓原始数据采集
    第二节铜鼓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第三节铜鼓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第四节铜鼓文化虚拟博物馆建设
    
    参考文献
  • 黄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广西计算机学会理事,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省级高级双师型教师,南宁市高层次人才,2007-2020任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2部,核心论文6篇,主持及主要参与并结题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教改类课题十余项。研究专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数字化研究,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大数据,多媒体技术。在铜鼓数字化展现方面作为通信作者发表中文版核心论文2篇,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EI论文2篇。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参与编写:
    李富强,人类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系“八桂学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C级人才,广西优秀专家 、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近20项,出版专著26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共100余篇。现主持(任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兼任广西民族工作顾问专家,广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副理事长,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 本书以数字化技术为指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以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为目的,深入探究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