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类教材 > 机车车辆

高速铁路动车组

书号:9787113277826 套系名称: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丛书

作者:刘志明,王文静,等 出版日期:2021-06-01

定价:160.00 页码 / 开本:无 /无

策划编辑:亢丽君 责任编辑:亢丽君

适用专业:铁道运输类 适用层次:高等教育

最新印刷时间:2021-06-01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 本书以时速250~350公里高速铁路动车组为对象,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依托轮轨关系、结构疲劳可靠性、大功率电能变换等理论体系,介绍动车组总体、车体、转向架、高压和牵引传动系统、辅助供电系统、制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先进技术、设计方法等内容。全书分为8章。第1章绪论介绍世界高速动车组和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发展情况;第2章动车组系统集成介绍高速动车组总体设计技术、复兴号动车组技术特点及其主要参数;第3章介绍车体总成、气动设计、可靠性设计、舒适性设计、复兴号动车组车体总成及其和性能验证方法;第4章介绍转向架总体、动力学设计、结构可靠性设计、复兴号动车组转向架及其性能验证方法;第5章介绍高压系统构成、弓网关系匹配设计、高压系统保护设计、电磁兼容分析、复兴号动车组高压系统及其性能验证方法;第6章介绍牵引与辅助系统构成、牵引系统设计、辅助变流技术、复兴号动车组牵引与辅助系统及其性能验证方法;第7章介绍制动系统构成、制动系统控制设计、制动系统气路和基础制动设计、复兴号动车组制动系统及其性能验证方法;第8章介绍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结构与功能、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安全监控与联锁设计、互联互通设计、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全面梳理我国高铁工程技术创新成果、系统总结建设经验、推进高铁持续创新,国家铁路局组织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写了“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丛书”,并请高铁工程领域资深权威专家全程指导、审定把关。丛书共31册,本书为丛书之一。
          本书主要是以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为主体,以“复兴号”动车组为主要对象,依托轮轨关系、结构疲劳可靠性、大功率电能变换等理论体系,介绍动车组总体、车体、转向架、高压和牵引传动系统、辅助供电系统、制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先进技术、设计方法等内容。
          全书分为8章。第1章介绍世界高速动车组和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发展情况;第2章介绍高速动车组总体设计技术和“复兴号”动车组技术特点及主要参数;第3章介绍车体总成、气动设计、可靠性设计、舒适性设计、“复兴号”动车组车体及性能验证方法;第4章介绍转向架总体、动力学设计、结构可靠性设计、“复兴号”动车组转向架及性能验证方法;第5章介绍高压系统构成、弓网关系匹配设计、高压系统保护设计、电磁兼容分析、“复兴号”动车组高压系统及性能验证方法;第6章介绍牵引与辅助系统构成、牵引系统设计、辅助变流技术、“复兴号”动车组牵引与辅助系统及性能验证方法;第7章介绍制动系统构成、制动系统控制设计、制动系统气路和基础制动设计、“复兴号”动车组制动系统及性能验证方法;第8章介绍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结构与功能、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安全监控与联锁设计、互联互通设计、“复兴号”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及性能验证方法。
          本书由北京交通大学刘志明、王文静、吕刚,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丁叁叁,中车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刘长青,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赵红卫编著。其中,刘志明编著了第1章、第2章;丁叁叁编著了第3章;王文静编著了第4章;吕刚编著了第5章、第6章;刘长青编著了第7章;赵红卫编著了第8章。
          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院士在百忙中审阅了全稿,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在此,对他的支持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21年3月 
  • 1绪论
    1.1世界高速动车组技术发展
    1.1.1日本高速动车组技术
    1.1.2法国高速动车组技术
    1.1.3德国高速动车组技术
    1.1.4其他国家高速动车组技术
    1.2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发展
    1.2.1“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技术
    1.2.2“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技术
    1.2.3“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技术 
    
    2动车组系统集成
    2.1概述
    2.1.1轮轨关系
    2.1.2弓网关系
    2.1.3流固关系
    2.2高速动车组总体设计
    2.2.1临界速度设计
    2.2.2平稳性设计
    2.2.3轮轨关系设计
    2.2.4弓网关系设计
    2.2.5流固关系设计
    2.2.6牵引系统设计
    2.2.7制动系统设计
    2.2.8安全性设计
    2.2.9舒适性设计
    2.2.10节能环保设计
    2.2.11人因工程设计
    2.3“复兴号”动车组总体技术参数
    2.3.1外部环境条件
    2.3.2线路条件
    2.3.3供电条件
    2.3.4通信信号条件
    2.3.5动车组速度及编组定员
    2.3.6主要技术参数 
    
    3动车组车体
    3.1概述
    3.2车体总成
    3.2.1车体结构
    3.2.2车外设备和设备舱
    3.2.3车辆连接装置
    3.2.4车内装饰及设备
    3.3车体气动设计
    3.3.1头型与气动阻力
    3.3.2头型与气动升力
    3.3.3头型与交会压力波
    3.3.4头型与微气压波
    3.3.5头型与气动噪声
    3.3.6头型与横风效应
    3.3.7列车风
    3.3.8头型设计
    3.4车体安全可靠性设计
    3.4.1车体强度与刚度设计
    3.4.2模态匹配设计
    3.4.3被动安全设计
    3.4.4防火安全性设计
    3.5车体舒适性设计
    3.5.1气密性
    3.5.2减振降噪
    3.6“复兴号”动车组车体
    3.6.1CR400AF/BF型动车组车体
    3.6.2性能验证方法与手段 
    
    4动车组转向架
    4.1概述
    4.2转向架总体
    4.2.1主要组成
    4.2.2主要性能和技术参数
    4.2.3转向架外部接口
    4.3转向架动力学设计
    4.3.1安全性设计
    4.3.2平稳性设计
    4.3.3轮轨匹配设计
    4.3.4列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4.4转向架结构可靠性设计
    4.4.1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4.4.2车轴疲劳强度分析
    4.4.3车轮强度分析
    4.4.4轴箱轴承寿命计算
    4.5“复兴号”动车组转向架
    4.5.1CR400AF型动车组转向架
    4.5.2CR400BF型动车组转向架
    4.5.3性能验证方法与手段 
    
    5高压系统
    5.1概述
    5.2高压系统构成
    5.3弓网关系匹配设计
    5.3.1受流装置结构与原理
    5.3.2弓网系统动态作用参数与匹配
    5.3.3受电弓机电系统建模
    5.4高压系统保护设计
    5.5电磁兼容计算与测试
    5.6“复兴号”动车组高压系统
    5.6.1CR400AF/BF型动车组高压系统构成与原理
    5.6.2受电弓
    5.6.3真空断路器、接地保护开关
    5.6.4高压隔离开关
    5.6.5车顶支撑绝缘子
    5.6.6高压互感器
    5.6.7高压电缆及附件
    5.6.8避雷器
    5.6.9性能验证方法与手段 
    
    6牵引与辅助系统
    6.1概述
    6.2牵引与辅助系统构成
    6.3牵引与辅助系统工作原理
    6.4牵引系统设计
    6.4.1牵引系统设计原则与流程
    6.4.2牵引功率与特性设计
    6.4.3牵引系统主电路设计
    6.4.4牵引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6.5辅助系统设计
    6.5.1辅助系统设计原则与流程
    6.5.2辅助变流器电路设计
    6.5.3辅助变流器设计
    6.6“复兴号”动车组牵引与辅助系统性能验证方法
    6.6.1牵引性能试验
    6.6.2辅助电气设备及辅助电源试验 
    
    7动车组制动系统
    7.1概述
    7.2制动系统构成
    7.2.1结构组成
    7.2.2制动控制系统
    7.2.3系统功能
    7.3制动系统设计原则与流程
    7.3.1制动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7.3.2制动系统设计基本流程
    7.4制动系统控制装置设计
    7.4.1制动控制系统设计
    7.4.2安全环路设计
    7.4.3紧急制动与常用制动设计
    7.5制动系统气路设计
    7.5.1管路设计
    7.5.2风源设计
    7.6基础制动设计
    7.6.1基础制动各部件选型及设计
    7.6.2热容量
    7.6.3基础制动的试验验证
    7.7“复兴号”动车组制动系统
    7.7.1制动系统构成
    7.7.2制动系统功能
    7.7.3制动系统设备
    7.7.4供风系统
    7.7.5防滑控制
    7.7.6救援与回送
    7.7.7辅助设备
    7.7.8性能验证方法与手段 
    
    8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8.1概述
    8.2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结构及功能
    8.2.1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构成
    8.2.2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标准体系
    8.2.3通信总线及协议
    8.2.4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功能
    8.3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8.3.1网络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8.3.2网络设备
    8.3.3控制与监视功能设计
    8.3.4诊断功能设计
    8.3.5显示功能设计
    8.4安全监控与联锁设计
    8.4.1轴温监视功能
    8.4.2转向架监视
    8.4.3火灾报警
    8.5互联互通设计
    8.5.1初运行及列车级传输规范
    8.5.2控制功能设计
    8.5.3故障诊断功能设计
    8.5.4互联互通列车线定义
    8.5.5互联互通显示界面
    8.6“复兴号”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
    8.6.1系统主要功能
    8.6.2网络拓扑结构
    8.6.3网络系统主要设备
    8.6.4性能验证方法与手段参考文献 
  • 刘志明,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轨道交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轨道车辆结构疲劳可靠性。多年来紧跟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发展,推动一流学科和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主持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加获中国铁道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主持获国家金课2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6项,主编本科教材6部,其中2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火车头奖章、宝钢优秀教师奖。王文静,2004年获北京交通大学车辆工程工学博士学位,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牵引动力委员会委员。近年来紧密围绕高速列车结构疲劳可靠性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企业合作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5本,先后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贡献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以及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