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 公共课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书号:9787113308346 套系名称: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体育类规划教材
作者:高峰 出版日期:2024-11-01
定价:35.00 页码 / 开本:无 /16
策划编辑:魏娜 责任编辑:陆慧萍 许璐
适用专业:公共课 适用层次:高等教育
最新印刷时间:2024-11-01
资源下载
教学课件(暂无)
教学素材(暂无)
习题答案(暂无)
教学案例(暂无)
教学设计(暂无)
教学视频(暂无)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作者介绍
图书特色
本书依据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学需要进行编写,旨在帮助读者学会运用体能训练方法独立开展体能训练,提高体能素质,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和健康水平,也为将来从事体能训练工作奠定基础。全书系统地介绍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相关理论,训练方法和手段,体能的恢复,以及关于不同人群体能训练,运动素质的转移和体能训练规划等内容,引入新的训练理念与方法,强调吸收与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运动康复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其他体育工作者的参考书。
近年来,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全国许多高校也相继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这也对高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本书依据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学需要进行编写,旨在帮助读者学会运用体能训练方法独立开展体能训练的实践,提高体能素质,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和健康水平,也为将来从事体能训练工作奠定基础。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是体育类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满足当前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教学需要,编者借鉴了国内外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和康体理念、手段,系统地介绍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相关理论,训练方法和手段,体能的恢复,以及关于不同人群体能训练,运动素质的转移和体能训练规划等内容。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体能训练的概念与趋势,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灵敏素质训练,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运动素质转移与运动技能迁移,体能训练规划,疲劳恢复和运动性疾病、损伤修复。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简洁,图文并茂,尽量避免使用术语,力求通俗易懂,并引入新的训练理念与方法,由专业教师对训练中的关键动作进行要领示范,以增强可读性和易理解性,强调吸收与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由高峰任主编,谢湘元、方枭鹏、肖波和高婧任副主编,董安琪、才名、孙毅、王永生、李浩和张志刚参与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吴印林、芦珊、孟令一、张雅飞和韩晓东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并参考了众多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学识和经验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如有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4年5月
绪 论 1 第一章 体能训练的概念与趋势 2 第一节 体能训练的概念 2 第二节 体能训练的价值 5 第三节 体能训练的原则 7 第四节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9 第五节 体能训练的过程 25 第六节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30 小结 32 第二章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33 第一节 身体形态的概念与意义 33 第二节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34 第三节 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40 第四节 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41 第五节 不同训练阶段分析 43 小结 50 第三章 力量素质训练 51 第一节 力量素质概述 51 第二节 力量训练的方法 59 第三节 青少年力量素质训练内容设计 64 第四节 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 84 小结 88 第四章 速度素质训练 89 第一节 速度素质概述 89 第二节 速度训练的方法 95 第三节 速度训练的技术动作 102 小结 105 第五章 耐力素质训练 106 第一节 耐力素质概述 106 第二节 耐力训练的方法 110 第三节 耐力训练组合训练法 116 小结 117 第六章 柔韧素质训练 118 第一节 柔韧素质概述 118 第二节 柔韧训练的方法 120 第三节 柔韧训练的技术动作 125 小结 128 第七章 灵敏素质训练 130 第一节 灵敏素质概述 130 第二节 灵敏训练的方法 137 小结 139 第八章 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140 第一节 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140 第二节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148 第三节 技能主导类运动员体能训练 150 第四节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153 小结 156 第九章 运动素质转移与运动技能迁移 157 第一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机制及分类 157 第二节 运动素质相互转移的干扰因素 159 第三节 运动技能迁移 160 小结 161 第十章 体能训练规划 162 第一节 年度体能训练计划 162 第二节 大周期体能训练计划 163 小结 166 第十一章 疲劳恢复和运动性疾病、损伤康复 167 第一节 疲劳恢复 167 第二节 运动性疾病、损伤康复 170 小结 177 参考文献 178
高峰,男,体育教学硕士,副教授,现任华北理工轻工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体育职业发展协会理事,河北省五人制足球裁判员讲师,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员。具有多年的科研、教学、训练经历。曾获评河北省普通高校优秀体育教师等。曾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6项,主持申报厅局级成果奖励2项,出版专著及专业相关教材5部,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知识产权4项。
以详细的训练讲解与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有关体能训练的有效指导信息,以独立开展体能训练的实践。